作者:孙雨果
----
截至22日17时,北京暴雨已发现因灾死亡37人,其中,溺水死亡25人,房屋倒塌致死6人,雷击致死1人,触电死亡5人。目前,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,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。在抢险救灾中,房山区韩村河副镇长高大辉、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、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因公牺牲。(综合新华社、人民网消息)
发人深思的是,在这场“城里”、“城外”人身、财产均遭受巨大损失,“泽国”、“岸上”等热词攒动的天灾里,各大媒体执着的报道着“7月21日发生的这场暴雨到大暴雨天气,北京全境的平均降水量170毫米,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降水量”,特别强调着其“N年不遇”的典型。
似乎,每每遭遇不幸,“N年”总能及时跳出来,“很恰当”的担当着我们唯一的心灵抚慰剂(或称疗伤创可贴),至于其它的,尤其是我们公共部门的核心——相关政府部门,是不是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忠于职守?是不是“子帅以正,经略全城”的未雨绸缪?均可有可无,都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事实上,仅从公共管理的基本常识来看,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核心,在公共管理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,公共部门可谓影响整个社会和整个经济,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都要受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。“从摇篮到坟墓”这句话不但形象的概括了公共部门的影响力,天灾人祸造成的家破人亡,却不幸成为了其“极为反面的佐证”。
虽然,暴雨中的爱心车队与深水中的相依相扶,无时不刻的提醒着我们一个“世界城市”什么最珍贵,什么该保留。但是,首都机场高速依然“一丝不苟”的收费,个别文人“喜看首都成泽国”的玩世不恭,以及部分旅馆、的哥对“N年不遇”的喜出望外,让我们除了令人生厌,似乎已别无他念,天灾不应该仅给我们留下这样的“遗产”。
最为重要的是,我们的某些道路几乎在“年年挖,年年建”中,是否有基本的质量考量、供排水顺畅(居民出行等“小事”在这里先忽略不计)?尤其是我们的城建、供水(含排水)、电信等部门在轮番上阵的“开膛破肚”中,有没有哪怕一次的协调一致?特别是给公众应对危机留下宝贵的“逃生通道”?谁仅顾部门利益、个人利益,罔顾群体的生命和财产?等等,这应该是“N年一遇”之后我们必须补齐的新型公共管理课。
需要特别告诫的是,大灾大难面前,既考验着相关部门有无必须的担当,也考验着相关部门有无承担责任的勇气,更考验着相关部门有无“全盘监督与统筹规划”之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非“城里”、“乡下”、“城乡结合部”的厚此薄彼,乃至相互推诿。唯有如此,“亡羊补牢意犹未晚”才具备现实意义,才能逐渐弥补北京这样的“世界城市”不该出现的致命伤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