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成贤
----
中国人常觉得,“老外”不懂中国,但有些关于中国的问题,还是问“老外”比较好。比如:“外国人怎么看中国?”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,去问一百个中国人,还不如去问几个三里屯酒吧街的“老外”,因为问题的核心是“外国人的看法”。
目前,中国正在努力推广公共外交,这是件很好的事。但是,我也发现,中国正在犯着几乎与几年前的韩国同样的错误:忽略“老外”的想法。
你想必要说:“不会吧?”但不会的事情是会发生的。比如,最近我参加了一场中国公共外交论坛,这个论坛中的一个专题是“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”。我以为发言者应该都是外国人。但是,当时全场只有一个外国发言者,而且他是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的,是一个思维方式已经“汉化”的外国人。整整三天的论坛让我感觉到,我听到的是“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”。当然,这也很有价值,但是,这跑题了。
公共外交属于国家核心利益,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。公共外交是以增强国家“软实力”、促进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外交形式。“冷战”期间,积极的公共外交对美国赢得“冷战”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,公共外交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工具,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提升这方面的“软实力”。
但是,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和如何操作它还是两码事。往往因为文化、意识形态的差异,公共外交得不到我们所盼望的效果,甚至会事与愿违,引起误会。比如,中国在国外很多地方设立的孔子学院,在某个西方国家却被认为有间谍机构嫌疑。
公共外交方面的挫折经验,韩国也不陌生。韩国政府为了向世界推广自己,曾推出一个听起来很新鲜的英语宣传口号:Sparkling Korea(“闪耀的韩国”)。这当然不是随便选的,是由一个韩国专家组通过深思熟虑决定的。
不过,结果很惨。听到这个口号,不少西方游客置疑: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”,“你们韩国人想表达什么?” 一位西方人甚至很礼貌地纠正说,虽然这句话在语法上没问题,但是地道的英语一般不会把一个国家形容为sparkling,听起来不自然。
这个细节被媒体报道后,在韩国引起了很大争论和反思。主流媒体连续几次刊登了专门的分析文章。这次失败的原因不是韩国人研究地不够,而是他们没有向外国人征询意见。公共外交的受众是外国人,但他们忽略了他们的受众。
后来,韩国也慢慢懂了这个道理。目前在韩国的国家机构里,负责对外传播韩国文化、吸引外国游客到韩国观光的官员,是一个娶了韩国妻子的德国人,名叫李参。他在2009年被总统任命为韩国观光公社社长。
现在,中国已经拿着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的武器,向世界开展了全面的“魅力攻势”。它的“攻击目标”是世界民众的心,试图打动他们,从而改变其眼里的中国形象。中国往这个方向走是对的,因为中国有“形象赤字”。作为一个韩国人,我在美国学习多年后到中国发现,我亲眼目睹的中国,比以前在美国媒体上看到的中国好得多。中国确实需要通过公共外交来弥补“形象赤字”。但我不得不问:在这方面,中国做得成功吗?
“我们中国真正的朋友,一个也没有。”那次参加论坛的一位中国发言者这样说。一位中国专家也担心:“中国好像在世界除了朝鲜以外真没有朋友,非洲人也很抱怨中国。”
这当然是夸张,但是大家都明白他发言的要点:中国,特别是在最近,确实看起来在世界上的朋友少多了。不说很远的国家,就是中国周边的国家中,中国有几个朋友?
11月29日,《华尔街日报》刊登了一篇带有“煽动”意味的文章,题为《对抗中国霸权的联盟》(The Coalition Against Chinese Hegemony),意思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的霸权。
中国说自己是“和平崛起”,但一些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越来越有“霸权”气息。
一些中国人说,这是美国的战略,鼓动中国周边的小国家来“包围”中国的崛起。在世界历史上,崛起的大国和衰退的强国之间发生交锋时,周边国家一般都选择崛起的大国,因为它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国家利益在哪里。那么,为什么目前大部分国家还是站在美国一边?美国的吸引力在哪儿?我认为中国的战略者在这方面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思考。
在南海问题上,一位中国学者把中国描述为一些小国家“合纵连横” 的“受害者”。他抱怨说:“中国和平崛起,周边国家怎么这么不了解我们!”
我只是想问他:“你问了老外了吗?你问那些小国家了吗?”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中国的和平崛起,但是绝大多数国家认为“和平崛起”只是中国的战略口号。
消除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是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外交,通过“软实力”来“纠正”世界对中国的错误想法。但,怎么开展公共外交?公共外交的具体技巧、操作方式、跟世界沟通的语气,都非常重要,特别是在世界对中国的崛起保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心态的今天。中国自己展开每个新公共外交项目之前,也要先摸清对方的情况,掌握对方的心理,这样才会更有效。中国有句古语说的好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
最后,我认为,中国在国外推广公共外交时,依据孔子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句名言来行动,是一种战略错误,这是一种中国式的“设身处地”。因为在这里,考虑对方心情的出发点还是自己的立场,还是在按自己的价值标准来推测对方的好恶。在公共外交上,这显然是不对的。
公共外交的舞台是世界,而不是中国国内,世界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——用西方人的话说,就是“在罗马时, 就照罗马人的规矩办”,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入乡随俗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