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唐文方
----
西方的媒体很喜欢跟风,对一个问题抓住不放,蜂拥而上,对不知情的读者,会形成非常负面的印象。
中国聚焦
如果每天看英文媒体关于中国的新闻,就会发现,大部分关于中国的报道都是负面的,与中国自己的媒体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西方的媒体很喜欢跟风,对一个问题抓住不放,而且是蜂拥而上,例如中国的火箭残骸会伤人、武汉实验室泄漏病毒、新疆的人权等,对不知情的读者,会形成非常负面的印象。
本人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,在英文的谷歌新闻上搜索“新疆”,结果发现,从2020年9月24日到2021年5月13日的将近八个月时间,共有100条关于新疆的条目,其中负面的占75%,中立和正面的只有25%。后者中,只有8%来自中国自己的媒体(环球英文和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),11%来自香港的《南华早报》,6%来自其他名不见经传的非主流英文媒体;而75%的负面新闻,绝大多数来自西方的主流媒体。这足以说明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。
中国目前对西方媒体负面新闻的应对能力确实加强了不少,例如很少像西方报道的那样,对国内读者隐瞒西方揭短中国,中国会用事实去回应西方偏见。
另一方面,西方的负面新闻也实在太蠢、太明显了,让中国可以在逻辑上占上风。例如针对西方说新疆是种族灭绝,中国会说你看新疆的人口增长了那么多,怎么说是种族灭绝?还有很多双标的例子,如人权问题、禁止中国记者驻美问题等等,也给了中国很多反击的弹药。
虽然中国政府应对外来诽谤的防御能力增强了,但是主动进攻的能力还有待加强。政治传播的教科书上说,要想掌握话语权,就要具备三种能力:议程导向(agenda setting)、角度导向(framing)和联想导向(priming)。
议程导向的意思是说,在诸多关于中国的新闻中,由于版面的限制,就要有取舍,说哪个,不说哪个,或者是先说哪个,再说哪个,可以让读者对某些题目更多的关注。例如西方媒体总是把人权放在议程中,而有意忽略其他中国想让世人知道的新闻。
角度导向的意思是说,同一个事件,从哪个角度说,读者就会进入哪个角色。例如新疆的职业教育营,从西方设定的角度看就变成了纳粹集中营,不知情的读者很容易相信这种耸人听闻的故事。因此,谁掌握了角度导向,谁就掌握了道德制高点。
联想导向的意思是,让读者看到此就想到彼,如果整天把廉价劣质产品说成是来自中国,以后读者就会把中国和廉价劣质等同起来,一看到便宜的商品,就想到劣质和中国;或者一看到中国人,就会想到廉价劣质产品。
然而要想提高这三项能力,至少要做两件事,一件是钱能办到的,另一件有钱不一定能有用。这两件事是数量和质量。数量上,应该有更多的正面报道,特别是英文报道。从上面谷歌新闻的例子看,平均每四条中有三条是负面的,难怪西方读者只能信西方媒体,没有别的选择。例如前一段关于中国火箭失控的操作报道中,很少能看到为中国申辩的,其他都是负面的,中国的声音在数量上太微弱了。
要想提高中国正面消息的数量,应该可以使用技术手段,使中国正面新闻出现频率更高,例如谷歌新闻、雅虎新闻,还有很多新闻阅读的应用(App),例如本人经常使用的Flipboard、Apple News等等。
在网络时代,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,经常会通过搜索关键词,例如“中国”“新疆”,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以往传统媒体的议程导向能力被削弱,甚至被搜索引擎取代了。如果搜索出来的消息,起码有一半是正面或中立的,就会有效减少读者对中国的负面情绪。
然而,数量上的提高,有钱有技术就会比较容易办到,远比质量提高容易。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,是媒体的独立性。西方媒体永远会在“新华社”之前加上“政府控制的”这个形容词,言外之意是不可信。媒体不像代表政府的外交官,可以通过战狼外交反驳西方的假新闻。
容忍更多负面新闻和中立角度
中国媒体的声音要取得话语权,必须有可信度。西方人认为,媒体的可信度来源于其独立性,经济上避免直接拿政府的钱,例如《纽约时报》《华尔街日报》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等,都是私营的。另外,他们对本国的负面新闻也会去追查报道,只不过尺度浅得多。他们会扮演忠诚反对派的角色,不像谈到中国,那是团结一致地往死里整。
中国也应该鼓励看似独立客观的自家媒体,对有关民生方面的问题,应该容忍更多的负面新闻和中立角度;但在国家安全方面,当然要守住底线。适当的负面新闻和相对中立的视角,可以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对报道的可信度。中国目前在这方面有成功的例子,也有不太成功的经验。
据本人不全面的观察,一个不成功的例子是凤凰卫视,虽然表面上不是一个隶属中国政府的官媒,但在政论节目中尺度太小了,也就是说太不敢说了,与官媒的口径太一致,丧失了可信度,没有自己的棱角和特点。
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《南华早报》,它若干年前被阿里巴巴收购,虽是中资,但起码不是政府的钱。《南华早报》对中国的报道,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可信度,起码比《环球时报》、新华社和《中国日报》强,原因之一是它的独立性。例如它很少用中国官媒的语言,口气通常是中立略偏正面,但是在底线问题上,据我观察它不太会去触动,特别是香港国安法通过之后。
例如前面提到的关于新疆的报道,西方和中国官媒的标题就能看出明显的倾向性,但是《南华早报》(有时候也包括新加坡的《海峡时报》),就会用一些模棱两可、令人思考的标题。比如《南华早报》的一篇文章用了这样一个标题:“在对新疆棉花制裁的同时,新疆对美国的出口不降反升”。这种说法,有时候更容易在有理性的读者中产生好奇心。从长远来看,这样的媒体,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。
总之,通过加强媒体独立性以增加其可信度,有助于加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。要想做到这一点,应当适当允许负面和中立的新闻,并适当拉开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距离,鼓励非官方媒体的发展。然而,这在举国体制的中国恐怕不太容易,因为太多的媒体独立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提高政府信任度。但是,如果不这样做,任凭西方媒体控制议程导向、角度导向和联想导向,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会持续走低。
https://www.zaobao.com/forum/views/story20210521-1148331
|